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统计 > 科技规划

市科学技术局2020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0-02-25 17:25 来源:芜湖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建成创新型城市的攻坚决胜之年。为做好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年度工作部署,制定本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出发,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目标,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抢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G60科创走廊建设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重大机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奋力在下好创新“先手棋”上走在前列,为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提供坚强科技保障。

二、主要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家。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60个,资金1亿元以上;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个;引进、创建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7家以上;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R&D支出占GDP比重达3.1%;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30次;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以上;登记科技成果1000件。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

1.着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办好科技大讲堂,坚持逢会必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的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自觉。 

2.着力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执行党组工作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等制度。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选优配强基层党务干部。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着力巩固巡察整改成效。持续推进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确保见底清零,高标准、高质量全部完成整改任务。加强跟踪问效,适时组织“回头看”,不断深化和巩固整改成果。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对局机关内部制度进行升级完善,形成全方位管控体系。以巡察整改落实为抓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全面配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综合监督。

(二)培育和壮大高质量的创新主体

4.打造梯度化发展的科创企业队伍。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全链条培育发展机制,加大高企全成长周期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三比一增”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支持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升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升高”、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高企后备力量。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5.招引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继续面向全球广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多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进一步修订完善团队扶持政策,全面提升团队项目招引、遴选、评审、谈判和落地服务水平,争取更多优秀团队纳入重点扶持范围。积极推动组建专业化政府性天使投资机构,培育引进多元化的创投机构,专门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等初创型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健全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扶持工作防错纠错容错机制。

6.集聚一批高层次外国专家。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实施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计划,体现“高精尖缺”导向,围绕重大公共研发平台、重点高校院所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靶向引进国外顶尖人才。实施好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外国青年人才计划”和省级引才引智项目。加强联系服务科技专家和科技优秀人才工作,实行外国专家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安徽省海外名师大讲堂等活动,发挥高层次外国专家的领军作用和示范效益。

(三)积蓄和释放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7.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技术环节,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攻关。聚焦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家及省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采取定向委托方式组织优势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攻关,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聚焦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利益的“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一批“攻尖计划”项目。

8.促进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优化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相关政策,强化研发投入增长的政策引导。加强督查考核,引导县(市)区、开发区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突出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支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品转型升级。加强部门协作,分类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强化研发投入激励政策落实和统计归集业务培训,指导帮助各类创新主体规范研发投入统计归集工作。力争全年实现研发经费投入突破100亿元。

9.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量。围绕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共性技术攻关等,加强重大公共研发平台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修订《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加快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安徽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做好市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年度绩效考核和到期验收工作。

(四)促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0.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高水平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段建设,深度参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建设,主动参与相关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编制。加强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合作,加快建设皖江技术大市场,积极承接沪苏浙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举办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动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来芜转移转化。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市场建设,帮助我市企业与长三角区域高校、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对接。组织参加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等各类区域创新活动。

11.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争取沪苏浙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芜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结对共建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实现科技供给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一批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考核。提升科技企业融资服务水平,推进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指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做好技术合同登记和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组织企业、高校院所等积极申报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做好省科技奖申报提名工作。

 

12.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研究出台《芜湖市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实施方案》。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雄安新区等区域创新合作。发挥在芜高校作用,召开在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座谈会,摸清本地高校科技成果家底,加强本地高校与我市企业的对接联系。主动对接,扩大与芜湖合作高校院所“朋友圈”,结合大院大所对接会、科技活动周、“四送一服”调研、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等活动,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对接。鼓励各县区、开发区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相关高校院所开展专题产学研合作。

(五)营造和优化创新愉快的良好环境

13.优化创新政策供给。进一步修订整合创新政策体系,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全成长链条的支持机制,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分类施策,通过项目支持、创新券、研发后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落实科技创新券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科技服务,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强政策宣传和高企培训,对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的精准服务。结合2020年芜湖市科技活动周活动,加强创新政策宣传。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打造提升科技领域“四最”营商环境。

14.完善创业孵化载体。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申报国家级。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质量提升行动,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争取更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晋升省级、国家级。着力提升创业孵化服务能力,推广“创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认真迎接科技部总结评估。高规格、高标准组织实施第九届中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地方赛事活动,以赛事为平台,引导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同,推动创新、创业、就业良性循环。加强对全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提升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能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

15.统筹创新资源布局。开展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执行情况评估,研究编制市2021-2035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统筹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科技部总结评估。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县(市)科技工作精准分类指导,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围绕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施一批软科学计划项目。建立市级大仪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六)助力和支撑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16.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做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项项目征集和实施工作,努力提高我市疫情防控和诊疗能力。守牢疫情防控阵地,扎实做好本单位防控工作。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加强服务,及时预判和掌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复工后遇到的困难,制定精准有效的帮扶政策,采取贴心到位的服务措施,解除企业创新发展的后顾之忧,努力帮助科技企业渡过难关。

17.着力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找准科技支撑农业发展重点方向,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吸引各类优秀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动科技特派员与帮扶村的精准对接、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扎实做好科技扶贫工作,着力在产业扶贫上发力,做好结对帮扶和三下乡活动,提高脱贫出列后帮扶质量。落实市人才科技扶贫工程牵头单位职责,认真做好脱贫验收工作。

18.做细做实社会发展领域工作。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开展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按要求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健康、公共安全、中医药发展等工作,促进民生领域科技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积极申报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七)实现和推进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

19.加强科技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加强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研判,完善防范化解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加强网站管理和舆情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依规处理好来信来访,及时有效办理市长热线、局长信箱等意见建议。落实科技保密制度,加强科技统计调查分析,统筹做好安全生产、机要、保密、综合治理、档案管理等工作。   

20.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及时动态调整和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科技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优化政务服务,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当好服务企业的科技“店小二”。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探索差异化资金扶持方式,简化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规范科技专家库管理使用,推进科技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建立市科技创新信息化工作平台,对市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建设,深化科技计划全过程诚信管理。规范和完善科技专家库管理。

21.提升服务创新能力水平。深化作风效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实施细则精神,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快推动作风转变,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升“亲切服务”水平。规范督查考核检查等工作,严控发文、办会数量。深化政务公开,规范优化财政预算编制和细化执行。加强专业化科技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干部选任、职级并行、考核奖励、离退休干部等工作。认真做好文明创建、节能减排、国防科技动员、拥军优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