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统计 > 科技规划

市科技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1-07-16 17:46 来源:芜湖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创新能力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第25位,较上年跃升4位。

一、2020年和“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奋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于2016年、2018年分别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从2.65%增长到3.08%,42家企业入选全省R&D支出“双百强”。高企从441家到突破1000家,21家入围全省百强。累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06个,经验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从279家增长到446家,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分之一。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从17家增长到42家,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5次蝉联全国百强。技术合同成交额从41.1亿元增长到181亿元。193项成果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2020年有4个项目获省一等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3.6件增长到42.6件,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回顾2020年的工作,突出表现在:

1.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理论学习,逢会必学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机关干部政治思想水平,开展党组中心组学习31次。坚持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科技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经常听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健全党的组织生活,深入开展民主生活会,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底线思维、法治意识。加强党组织建设,新发展3名入党积极分子。

2.统筹疫情防控创新发展。及时印发《关于强化科技服务做好疫情防控的通知》《关于应对疫情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对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重大公共研发平台、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外国专家服务指导相关科技业务实行线上办理、“不见面”办理。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号召,先后选派9名人员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值守。开设科技创新“云讲堂”,围绕高企申报、项目管理等持续推出9期科技创新政策线上培训,吸引2万人次参加学习。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在孵企业适当减免租金、服务费等共计1008.6万元,努力帮助科技企业渡过难关。

3.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制定《2020年芜湖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工作落实。优化政策供给,进一步修订《关于加快推进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提升区域创新承载能力,全面开展“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芜湖国家高新区扩区。着力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制定《芜湖市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专项工作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5项重点任务和16条具体措施并大力推进。

4.培育创新主体发展梯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双过千”全省百强高企我市占21家。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及时跟进了解高新技术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主动对接指导,积极制定精准有效的帮扶措施。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讲暨高企专项培训,吸引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近2000人参加。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地方赛5个项目在安徽赛区总决赛中获奖,其中芜湖米能微电子有限公司获得初创组一等奖,同时获得最佳人气奖。积极履行产业链牵头单位职责,召开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和市新型显示产业链工作会,成立工作推进组,组建招商专班,赴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哈尔滨等地开展产业链招商。

5.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印发《芜湖市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实施意见》,对“市研发双50强企业”进行奖励,召开全市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工作推进会。全省R&D经费支出“双百强”规上企业我市占42家。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安排市科技计划项目76项,资金2121.7万元。发挥科技创新在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紧急安排市级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应急项目16项。获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等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19项。成功举办科技创新要素对接会,助力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精准对接。积极参与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发展”科技成果展示发布暨项目转化交易会,76个项目纳入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全市34个项目获202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

6.提高创新平台建设质量。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引才引智基地2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推荐奇瑞、海螺、华东光电、中电科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强化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全面落实《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考核细则》扶持政策及管理规定,强化优进劣汰,激发创新活力对全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开展2019年度绩效考核,拨付奖补资金2.06亿元聚焦全域孵化,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创新成果孵化区,印发《关于加快全域孵化 建设长三角创新成果孵化区的若干意见》,规划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创投基金、服务机构、专业化运营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7.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组织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工作,新招引85个团队项目,全市累计招引团队506个,集聚各类高端人才近3000人,采用“产业专场+综合组”模式进行路演评审,参与评审的项目涉及通用航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新材料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荐申报2020年度国家引智项目13项。做好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奖励工作。加强外国专家服务管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外国人来芜工作许可审批的内部工作流程》,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239件。

8.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参与长三角和G60科创走廊相关规划、方案编制,多次赴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对接汇报,争取芜湖创新发展思路和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纳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规划》《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和《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启动运营,首批8家单位入驻。发起成立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通航产业联盟在芜湖成立,获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成功举办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组织参加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我市奇瑞、海螺、钻石飞机、启迪半导体等企业共32项成果展出,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充分展示了一市三省重大创新成果和合作成效。

9.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强大院大所合作,成功举办2020芜湖市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中科院陈国良院士等3位专家作主旨演讲,20个项目现场签约,6家高校和企业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组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等4个专场对接。嘉定、合肥市、苏州、无锡、温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一批高校在芜成立技术转移机构,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占70%以上。

10.强化民生服务科技支撑。扎实开展科技扶贫、双联系工作。每月组织帮扶责任人赴联系点无为泉塘镇泉塘社区开展扶贫走访活动,及时了解社区扶贫工作情况和帮扶户工作、生活状况。深化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工作,新备案2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个,直接帮扶贫困户326户,带动贫困户、农户增收41.7万元。扎实开展“三比一增”活动,举办高企申报、R&D统计、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创新政策专题培训。圆满完成全国营商环境测评包容普惠创新指标集中填报工作。 

虽然我们抓创新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创新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二是全社会研发投入仍需加力。财政科技投入与合肥等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剪刀差,与省委省政府关于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R&D经费支出和占比“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不相符。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明显。高企数量仅是合肥的33.5%、常州的48%、嘉兴的67.2%。四是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有待优化。创新政策集成度精准度不够,高水平创新平台、高层次科技人才紧缺服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全链条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滞后

二、十四五2021年工作打算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全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围绕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等“四个名城”的目标定位,奋力打造安徽省承接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带、长三角创新发展西部增长极和高品质创新成果孵化区,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力争到2025年,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创新型城市前20强

(一)2021年工作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塑造新发展优势,奋力在下好创新“先手棋”上走在前列,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长三角创新发展西部增长极和高品质创新成果孵化区。

(二)主要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达13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60个,资金1亿元以上;R&D占GDP比重达到3.2%;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0个;引进、组建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7家以上;新增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30次;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50亿元;登记科技成果1000件。

(三)重点工作

1.深入推进“一抓双比五提升”。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深入高企、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精准服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检视问题的全面整改落实,提升创新服务效率和质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认真执行党组工作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等制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

2.坚决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重点产业布局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平台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提升平台创新支撑能级。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争创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争取更多平台纳入省“一室一中心”。聚焦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研发经费支出和支出强度“双50强”企业。

3.持续壮大研发创新主力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支持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升规”、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升高”、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统筹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和海外引才工作,优化团队落地服务,深入推进股权期权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等制度建设。

4.着力打造创新成果孵化区。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全域孵化”能力提升,持续扩大全市双创孵化载体规模,打造一批集创业孵化、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创孵社区(楼宇)、科创“飞地”、大学科技园加快江北新区湾谷科技园、经开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中心、高新区弋江科技园、鸠江创孵国际社区等重大创孵园区建设。

5.积极营造创新发展好生态。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确保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验收评估。完善创新政策供给,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精准高效政策体系。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探索实行“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组织模式。扩大科研自主权,积极试点科研管理“绿色通道”、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信用承诺制等。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将事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前置为事前所有权奖励,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