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芜湖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
根据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决策部署,结合芜湖创新发展实际,制定本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出发,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抢抓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机遇,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落点下好创新“先手棋”,促进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全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和人民城市提供更大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0家,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0个,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400亿元,登记科技成果10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8件,重大风险有效防控,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重点任务
1.系统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继续将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开发区和相关市直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联动相关单位赴县市区、开发区开展建设工作督察,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就打造创新名城进行再部署再推进。推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2年重点改革督察任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建立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推出一批重大创新政策、改革举措和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督查办)
2.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供给。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推进芜湖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价,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项目支持、贷款贴息、担保贴费、后补助、股权激励、风险补偿等多元形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持续推进“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科技创新政策上线,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优化兑现流程,确保政策兑现落实。(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监局、市金融局、市数据局、市产业创新中心)
3.积蓄动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发展,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聚焦智能汽车、机器人、通用航空等领域争创分行业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鼓励各类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内部研发机构,提升研发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
4.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梯队。全力推进高企倍增计划实施,进一步发挥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广泛摸排、深挖潜力。健全“雏鹰计划培育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强高企后备力量建设,继续遴选不超过100家雏鹰计划企业重点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海螺等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开展规上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加快“机器换人”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通过持续滚动抓技改、上项目,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提升。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行动,围绕辅导培育、提质增效、融资服务等为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尽快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苗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5.招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进一步落实“紫云英人才计划”。实施人才分类管理等制度,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进行精准支持。强化重大战略人才支撑,发挥区域合作和人才共享叠加优势,做好长三角城市联盟、G60科创走廊、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人才合作事项落实。加快建设“人才飞地”,引导企业入驻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做好入驻企业人才跟踪服务工作。开展2022年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工程,新招引60个左右团队在芜创新创业。发挥市人才发展集团市场化引才作用,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引进工作,引进高校毕业生5.5万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产创中心、市建投、市人才发展集团)
6.提高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质量。发挥市创新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统筹调度,序时推进各创新园区建设。编制全市创新园区建设规划,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梦溪科创走廊等主题鲜明、专业运营、服务完善的创新园区。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国家、省级“预备队”。支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牵头组建芜湖市孵化创新联盟。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争创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促进优进劣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产业创新中心,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开区、三山经开区、高新区管委会、自贸区芜湖片区管委会,镜湖区、鸠江区人民政府,市建投、市宜居公司)
7.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瞄准重点企业面临的技术卡点,通过揭榜挂帅、公开竞争等方式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努力攻克一批进口替代技术和产品。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链强链,争取更多纳入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在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航空发动机、高性能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8.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抢抓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机遇,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熟化、产业孵化、资本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全面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聚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技术转移机构以及科技人才等各类主体,充分调动成果转化积极性。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局、市财政局)
9.注重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芜湖市知识产权金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和风险保障作用,促进高价值专利创造运用。充分发挥国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作用,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引导行业加强自律自治,推动芜湖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全力争设中国(芜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努力把芜湖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新高地。(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0.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创新合作,积极主动对接沪苏浙创新资源,争取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来芜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或分支机构。积极组织参加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赛事活动,吸引更多的长三角科技成果来芜转化。提升区域创新承载能力,支持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高新区技术、人才优势,强化科研投入,力争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序争先进位。推进自贸区芜湖片区创新事项改革举措实施。支持县(市)区结合地方优势开展创新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自贸区芜湖片区管委会)
11.积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百家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落地实施,开展精准招商工作,引进一批优质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落地,完善工业互联网服务生态体系。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方案,打造“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地。壮大省级战新产业基地,推进工程和专项建设。加快推进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建设,开展常态化和精准调度,加快投资和建设进度,推动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12.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县区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升级版,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围绕种业强省建设、绿色食品、智慧农业及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组织实施一批省乡村振兴项目、市级农业科技项目,促进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发改委)
13.支撑社会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围绕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社会民生重点领域,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申报“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协同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有力有序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区域共保联治,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为重点,加强协同治理、同保共享。(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住建局)
14.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科创相匹配的管理机制,扩大优质信贷资源供给,完善多样化金融服务模式,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体系。进一步着力推进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征信赋能作用。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机制。紧盯沪宁主导产业,加大配套产业的招商力度,对高新企业、高端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等产业升级中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分类谋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保障力度。全力推进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创新、融资模式创新和协调监管体制创新,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加强芜湖与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充分利用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战略契机,健全金融产业体系,集聚各类金融要素,推动金融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市人行、市银监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15.营造创新愉快的双创生态环境。组织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研究,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组织开展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市赛和第二届“智汇中江”芜湖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创新、创业、就业良性循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对在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规划服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应用方面产生明显成效,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的团队或个人进行激励。整合学校各类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与智力优势,吸引政府和企业的政策、资金、人才、设备、场地等资源。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先进经验,积极拓展与长三角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全面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加大合作力度。(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开区、三山经开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
16.用好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政策。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赋予的先行先试权,继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安徽省自贸区芜湖片区建设,着力在科技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军民融合创新、外籍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聚焦发力、率先突破。探索直投新机制。结合全市产业规划和发展路径,制定直接股权投资项目库,紧盯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专精企业、优质团队,建立高效精准的直接股权投资常态化新通道。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制度创新,支持哈特研究院、西电芜湖研究院、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安理工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中科春谷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产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