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统计 > 科技规划

芜湖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2-19 15:26 来源:芜湖市科技局 作者:芜湖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2023年,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扣“产业+科创”,着力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成果转化应用体系,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科技创新指数上升量居全省第1位,荣获省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一、主要成效

一是城市创新层级高位跃升。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6位(不含直辖市),较上年再进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76%,位居长三角第6位。无为市、南陵县分别获批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县(市),创新型县(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蓄势突破。新招引95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芜湖落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2000家、3000家,净增数为历年之最。推动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27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清零任务。

三是体系化创新能力有力提升。组建6个创新联合体,全省新认定11家科技领军企业、首批布局9家产业创新研究院中芜湖市各占2家,11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芜湖市占4家。实施“赤铸之光”揭榜挂帅项目20项,产出科技成果2104项,增长45.5%,其中37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四是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建成芜湖科技大市场,开展“千企大走访”,技术合同交易额首破千亿。5个创新园区建成投入使用,新获批9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个省级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基地。推动场景创新应用,促成16个场景应用项目落地。

二、主要做法

一是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顶格推进机制。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议,部署落实省委《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并以市委名义出台《关于打造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举措》(芜市发〔2023〕8号)。组建市创新委员会,书记、市长任主任,顶格推进科技创新工作。2023年,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审议科技创新议题8次,市领导主持召开科技创新专题汇报会、调度会21次,为历年之最。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创新制定“大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覆盖29项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和16项省科技创新指数评价指标,推动市直部门合力抓创新、载体单位竞相比创新。依托“大科技”指标体系,首次开展科技创新先进单位评选并以市委名义通报表扬,在全社会树立“抓创新、比创新”的鲜明导向。推动无为市、南陵县分别获批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县(市)。强化财政投入机制。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达78.2亿元,同比增长7.04%。建立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全年兑现政策奖补资金5.6亿元,惠及企业5000家。改进资金拨付方式,县区配套部分由市财政先行垫付,保障政策落地。将企业和高校院所研发投入情况与科技资源配置紧密挂钩,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169.4亿元,占GDP比重达3.76%,较上年提升0.28个百分点。

二是抓企业创新主体引育。开展科创投资“补短板”行动。强化专业化力量配备,推动组建芜湖市科创集团,制定母基金组建方案,科创基金投资项目库已收集100余个项目。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2023年分别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7家,为历年之最。开展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制定市级领军企业培育办法,埃夫特智能装备、奇瑞新能源入选省级科技领军企业。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全面完成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199家)、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71家)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清零任务。

三是抓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实施“赤铸之光”科技攻关计划。瞄准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势细分领域,凝练发布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榜单、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榜单各10项,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揭榜”攻关,单个项目最高分别支持1000万元、500万元。此外,还立项实施常规科技计划项目280项。两类项目财政支持资金共计2.23亿元,撬动企业项目研发总投入达17.7亿元。围绕产业链导入高端创新资源。推进安徽(芜湖)高等研究院建设,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芜湖市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推动海螺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国营芜湖机械厂与装甲兵工程学院合作,争创国防科工委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埃夫特智能装备牵头组建国家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奇瑞集团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争创汽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是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成果转化工作体系。芜湖市政府出台《芜湖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芜政〔2023〕6 号),实施四大行动和系列配套政策,全面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芜湖分市场,制定常态化产学研合作工作方案,市领导牵头分产业领域召开10场“科技畅聊会”,举办安徽“双创汇”专场活动6场,各类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80余场,促进140余项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建设成果转化落地载体。按照“一产业一园区”思路,规划建设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创新园区,建立定期调度机制,提请市领导调度15次,芜湖市科技局日常调度30次。2023年新开工建设创新园区9个,已建成投入使用5个,入驻科技企业101家。加快场景创新应用。制定《芜湖市加快场景创新应用行动方案》(芜政办秘〔2023〕38号),聚焦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智慧物流、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征集发布场景应用能力清单40项、机会清单20项。支持创新成果就地应用,明确政府采购“三新”产品的,可采用单一来源方式;对企业首次采购“三新”产品的给予补贴。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芜湖市将坚持“产业+科创”的路子不动摇,聚力提存量,加速扩增量,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努力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作贡献、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添动能。

一是做大增量,开展体系化科技招商,吸引科技企业“铺天盖地”在芜湖集聚,培育未来增长点。建立健全科技招商工作体系。打造“四位一体”科技招商力量,把科技招商作为市创新委员会的重要议事决策事项高位推进,以科技局为主体,统筹产业创新中心、科创集团和科创基金,围绕首位产业、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和未来产业培育,编制科技招商指引,按图索骥、靶向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科创企业。组建科创基金。组建芜湖市科创集团母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重点支持天使期和早期风险项目,招引100个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芜湖落地。着力提升科技招商项目承接能力,以县市区、开发区等载体单位为主体,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园区,力争实现“一产业一园区”“一园区一基金”。布局科创飞地靶向导入创新资源。在科创资源富集区域加快布局“创新飞地”,开展“靶向招商”精准识别和孵化优质科创项目。出台飞地项目入驻管理办法,将“创新飞地”打造成科技招商“窗口”和优质项目“捕捉器”,推动意向项目加速落地。以科创企业规模化集聚培育未来产业。立足芜湖市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编制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围绕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低空经济等产业开展靶向招引,推动科创企业和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全力打造未来产业高地,形成未来产业与首位产业、新兴产业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提升存量,围绕产业做创新赋能,支持领军企业“顶天立地”强链壮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创新主体梯度培育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构建“人才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各360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企业“三库联动,接续培育”工作机制,引导“专升高”“高升专”“专改股”“股上市”。提升企业体系化创新能力。优化整合科技创新政策,把平台、人才、项目、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高新化、专精特新化方向发展。引导领军企业围绕产业链主动投资孵化初创团队和科技型企业,支持海螺集团、奇瑞集团、国营芜湖机械厂、埃夫特智能装备等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安徽(芜湖)高等研究院落地。争创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8家以上。瞄准产业优势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瞄准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支持各载体单位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和科技领军企业,采用“揭榜挂帅”等模式,实施不超过20个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工程化项目,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树立“抓产业链就要抓科技创新、管产业链就要管成果转化”的理念。实施服务企业“双百”行动,由十大新兴产业链链长带领重点企业开展“百校大宣讲”,带岗位需求到高校招人才;开展“百校大合作”,带技术需求到高校谈合作,对达成的合作以产学研合作项目形式按规定择优给予支持。打造产学研合作活动品牌,每年常态化系列化开展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发布对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