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学技术局2021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1-04-08 18:28信息来源: 芜湖市科技局阅读次数: 字体:【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做好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年度工作部署,制定本要点。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塑造新发展优势,奋力在下好创新“先手棋”上走在前列,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长三角创新发展西部增长极和高品质创新成果孵化区。

二、主要目标

高新技术企业达13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60个,资金1亿元以上;R&D占GDP比重达到3.2%;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0个;引进、组建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7家以上;新增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30次;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50亿元;登记科技成果1000件。

三、重点任务

(一)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

1.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全面落实《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实施意见》,通过项目支持、创新券、研发后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研发经费支出和支出强度市“研发双50强”和省“研发双100强”企业。摸清我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清单,支持市级大仪共享服务平台纳入,推进大仪设备共享共用。开展统计培训、填报指导等基础性工作。

2.强化科技项目攻关。围绕汽车及智能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本地企业和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联合开展联合攻关,实施10个左右“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每个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在芜湖布局。

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布局研发创新平台,加强全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促进优进劣汰,助力创新发展。支持海螺、奇瑞、埃夫特、中电科等龙头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争取更多创新平台进入省“一室一中心”布局。实施“一企一平台”计划,启动新一轮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支持科技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对优秀服务机构进行奖励。

4.加强疫情防控支撑。守牢疫情防控阵地,扎实做好本单位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加强服务,及时调整、改进、优化服务方式,推深做实“四送一服”,落实联系包保机制,每季度至少走访一次。制定精准有效的帮扶政策,采取贴心到位的服务措施,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发展壮大。围绕疫情防控和诊疗能力提升,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招引一批高端科技人才。

(二)壮大研发创新主力军

5.实施高企倍增计划。支持规模以下高企加快“升规”、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升高”、规模以上高企加快发展壮大,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制定高企倍增行动计划,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步伐,做深高企后备力量。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落实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面向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全链条开展产业链招商。

6.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继续面向全球广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提高团队路演评审质量,建设多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团队项目招引、遴选、评审、谈判和落地服务水平,争取更多优秀团队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购买意外保险补助工作。积极推动组建专业化政府性天使投资机构,培育引进多元化的创投机构,专门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等初创型科技企业进行投资。

7.集聚一批外国专家。实施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计划,体现“高精尖缺”导向,围绕重点研发创新平台、重点高校院所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靶向引进国外顶尖人才,开展“海聚英才·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活动。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引才引智项目,争取更多科技人才跻身“省队”“国家队”。加强联系服务科技专家和科技优秀人才工作,实行外国专家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不断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机制。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安徽省海外名师大讲堂等活动,发挥高层次外国专家的领军作用和示范效益。

(三)打造创新成果孵化区

8.扩大双创载体规模。聚焦“全域孵化”,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国家高新区开展“一区多园”和扩区工作。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质量提升行动,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争取更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晋升省级、国家级。开工建设高新区中江科技园,推进江北新区湾谷科技园、经开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中心等重大创孵园区建设。力争新增省级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 家以上。

9.提升创新承载能级。制定《加快全域孵化 建设长三角创新成果孵化区工作行动计划(2021-2025)》,建立健全以创新绩效为主的园区评价体系,推动芜湖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各类孵化载体聚焦产业集聚发展和科技企业成长全过程,向高质量、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制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方案,支持高新区、鸠江区、湾沚区建设集研究开发、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创投基金、服务机构、专业化运营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创孵社区(楼宇)、科创“飞地”、大学科技园。

10.打造区域孵化高地。举办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地方赛和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等赛事活动,营造创新愉快的良好氛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面向细分市场实施精准孵化。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战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完善专业化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条件,构建互联互通线上平台。支持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四)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

11.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编制完成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做好和国家、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衔接。用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做好迎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工作落实。提升区域创新承载能力,支持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扩区、自贸区芜湖片区创新发展,探索推进自贸区创新事项改革举措实施。支持县(市)区结合地方优势开展创新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着力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加强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研判,完善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夯实科技安全基石。

12.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定贯彻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规划》《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工作举措,加强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合作,积极承接沪苏浙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主动对接沪苏浙创新资源,加快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等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进开放合作,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3.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争取沪苏浙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芜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考核,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结对共建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实现科技供给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集高端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等研究院。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作用。做好技术合同、科技成果登记和省科技奖申报提名工作。

(五)营造开放包容创生态

14.完善创新政策供给。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分类施策,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精准高效政策体系。深入推进“三评”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探索实行“定向攻关”“揭榜挂帅”等组织模式。加强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建设,深化科技计划全过程诚信管理。规范和完善科技专家库管理,加强专家队伍服务。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将事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前置为事前所有权奖励,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15.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及时动态调整和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及法治政府建设。优化政务服务,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市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政务服务科技窗口管理,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打造最优科技营商环境,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16.抓好防震减灾工作。科学编制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地震监测及震情跟踪,扎实开展“三网一员”建设及管理,完成地震标准化示范台站改造。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抽查,推进芜湖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建设。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组织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演练,举办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乡村等“七进”宣传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示范基地建设。

17.强化科技民生服务。找准科技支撑农业发展重点方向,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吸引各类优秀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动科技特派员与帮扶村的精准对接、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扎实做好科技扶贫工作,着力在产业扶贫上发力,做好结对帮扶和三下乡活动,提高脱贫出列后帮扶质量。落实市人才科技扶贫工程牵头单位职责,认真做好脱贫验收工作。

(六)提升创新发展服务力

18.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自觉。 

19.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认真执行党组工作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等制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强化监督执纪,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断巩固巡察整改落实成效。

20.深入开展“一抓双比五提升”专项行动。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深入高企、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持续推出科技创新“云讲堂”线上公开课,采取大班宣讲、小班培训、“点对点”辅导等方式,精准服务创新主体。加快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干部队伍。

21.提升创新服务水平。不断调整、改进、优化服务方式,提升“亲切服务”水平。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做好信息宣传、舆情引导和网络安全工作。落实科技保密制度,加强科技统计调查分析,统筹做好工会、妇女、关心下一代、安全生产、机要、保密、综合治理、档案管理等工作。规范督查考核检查等工作,严控发文、办会数量。深化政务公开,规范优化财政预算编制和细化执行。加强专业化科技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文明创建、节能减排、国防科技动员、拥军优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