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2年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发布时间:2022-10-27 08:10信息来源: 芜湖市科技局阅读次数:编辑:芜湖市科技局 字体:【  

2022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稳步推进。

一、年度重点工作

一是优化创新体系。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国家级创新试点机遇,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开发区和相关市直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制定《2022年芜湖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开展专项督察,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根据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关于加快推进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芜湖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芜湖市科技创新券资金管理办法》等,围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发展、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创业载体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要素、全过程,综合运用项目支持、贷款贴息、担保贴费、后补助、股权激励、风险补偿等多元形式支持创新,2022年已通过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线上兑现2021年度芜湖市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奖补资金约2.79亿元。

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全面落实高企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等相关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成本在市科技项目中新增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举办10余场高企申报培训。1-10月,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47家,同比增长18.7%。679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全市高企总数预计超过1600家,较去年增加超300家。探索科技企业梯队化培育机制,开展雏鹰培育计划企业申报,全市98家企业入库,发放创新创业资助990万元。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壮大创新创业新生力量,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市赛、第二届“智汇中江”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一批优秀项目脱颖而出,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三是提升创新能力。组织实施2022年度市科技计划项目332项,安排资金近2亿元。改革重大科研任务形成与实施机制,计划立项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揭榜挂帅”项目10项,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单个项目最高资助500 万元。截至目前,共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48项、资金共3390余万元。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面积动态X射线成像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拟获2022年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类)立项,资金1000万元。开展市“研发双50强企业”排名,给予奖励资金3070万元。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券兑现补助工作。2021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49.7亿元,比上年净增24.4亿元,增幅19.47%,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位居全省第一,达3.4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

四是建强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布局梦溪科创走廊等创新园区建设,构建人才聚集强磁场,湾谷科技园、上元中江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已开工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布局建设长三角信息智能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西电芜湖研究院等55个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制定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细则,给予研发平台运营经费补贴、绩效考核奖励和研发投入补助,2022年度拟奖补资金达4.78亿元。海螺集团获批牵头组建“安徽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创新联合体”,2022年新获批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6家,其中国家级5家。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1家。

五是促进成果转化。抢抓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机遇,研究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持续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全程跟踪服务,实现常态化管理,对顺利对接的技术需求择优纳入市级科技项目给予支持,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20余次,解决技术需求282项。加快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与启迪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安徽工业大学等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截至目前全市技术转移机构达14家。1-10月份,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67.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10%,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06.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04%。1-9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9.7%,比全省平均值高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比重14.6%

六是推进“双招双引”。面向长三角乃至全球广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芜创新创业,2022年上半年共招引49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集聚各类人才200余人,其中博士114人,硕士84人,高级职称14人,外籍人才5人。加大产业发展急需的外籍专家引进力度,在国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协调帮助企业引进乌克兰籍专家3名。组织开展紫云英人才“云上双选会”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活动,吸引省内外40余所高校师生参与,4.5万人在线观看,收到求职简历502份。今年获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5项,省外国专家项目4项,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开展首批芜湖市支持优秀外国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立项6项。着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双招双引工作,全市纳入省“双招双引”综合调度管理平台的人工智能项目共262个,总投资2111.25亿元。今年1-10月份,新增项目192个,总投资1255.5亿元,项目数、投资额均排在全省第二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动三个转变,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优化财政科研项目体系,由分散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调整市级科技项目设置,整合项目类别,坚持企业牵头、公开竞争、聚焦重点,开展有组织研发,努力形成一批产业急需、民生所盼的技术成果。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以“揭榜挂帅”方式,每个产业每年实施1个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围绕科技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每年实施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围绕解决企业技术需求,每年实施若干产学研合作专项强化创新政策绩效引导,由重立项管理向重绩效管理转变。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评估,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减少帽子、牌子等认定达标类奖励,加强对创新绩效、服务绩效的后补助,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建立倒逼机制,将有无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作为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由依靠存量向做强增量转变。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财政资金以项目形式给予优先支持。支持产业龙头企业直接投资或发起设立产业链成果转化基金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初创型科技企业,培育产业链创新生态。对龙头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孵化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予以政策支持。用好创新券等政策工具,支持本市企业购买国内外优质科技服务,纳入通用通兑范围。

二是实施三项计划,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计划培育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研发引导计划,综合运用研发费用补助、“研发双50强”奖励、科技创新券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雏鹰培育计划,每年遴选不超过100家企业重点培育,有针对性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加大高企培育力度,强化高企政策宣讲,做好针对性服务指导,壮大高企规模。

三是建立三个机制,解决企业技术需求。抽调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建立统筹、协调、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挖掘机制开展“千家企业大走访”,深入各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常态化开展技术需求收集,形成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进行精准发布、寻找解决方。从省内外高校院所等单位遴选一批“科技副区(县、市)长”“科技副总”,帮助企业挖掘技术需求、促进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动态捕捉机制开展“百校科技成果大收集”,围绕产业链开展常态化科技成果收集捕捉,形成可转化科技成果清单,向企业针对性推送。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落实省科技厅工作部署,制定全市科技部门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方案,组建服务团开展对口服务,全面摸清科技企业的生产、研发活动底数,找准差距,建立企业服务清单,实行清单式闭环化管理,重点企业专人包保、精准施策。

四是建设三类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出台芜湖市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构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熟化、产业孵化、资本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和效率。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建设芜湖科技大市场,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对接交易平台,常态化举办技术供需、项目资本对接活动建设验证中试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提供科研成果的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服务。建设孵化创新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落地需要,2024年建成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等创新园区。出台创新园区专项扶持政策,引导园区完善创新功能、提升承载能力。支持各类孵化载体向高质量、专业化方向转型升级,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0家,实现国家级孵化载体县(市)区、开发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