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3-01-29 11:07信息来源: 芜湖市科技局阅读次数:编辑:芜湖市科技局 字体:【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产业+科创”,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科技创新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核心指标实现突破,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再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察激励表彰,城市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27位,较上年跃升5位。

 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回顾

(一)突出成效

1.科技创新投入实现突破。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13.94%,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8%,首次跃居全省首位。

2.创新主体培育实现突破。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8家、高新技术企业343家,分别同比增长36.7%、26.4%净增数均为历史最高。

3.创新生态建设实现突破。十大创新园区加快建设,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1家,获批数超前五年总和。  

4.科技创新产出实现突破。登记科技成果2187件,同比增长198.4%。39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均创历史新高。

5.区域创新能力实现突破。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无为市顺利通过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验收,南陵县获批建设第二批省级创新型县(市),我市创新型县(市)建设实现全覆盖。市本级和鸠江、弋江、无为荣获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县(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实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科技创新效能进一步提升。制定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动科技创新核心指标锻长补短、持续提升。修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围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融合、双创载体建设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要素、全过程,综合运用项目支持、贷款贴息、后补助、股权激励、风险补偿等多元形式支持创新。39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科技企业发展扩量提质。开展科技型企业“链式”培育,支持龙头企业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初创期科技企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为历年之最。实施雏鹰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省百强高企我市占19家,全省研发投入双百强企业我市占39家。把企业确立为科技攻关的主要力量,面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立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332项,财政支持资金1.86亿元。改革重大项目组织形式,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30项,均由企业牵头实施。海螺集团获批牵头组建安徽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创新联合体,碳捕集纯化技术填补世界水泥工业低碳技术空白。

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实施高校科技成果捕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市场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等4大行动和11条具体措施。积极承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区域科技成果转移,新建技术转移机构4家,累计建成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15家技术转移机构。启动科技大市场建设,制定常态化产学研合作工作方案,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专场活动16次,全年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78项,解决技术需求122项。全市近千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支付委托开发费用和购买科技成果费用超亿元。实施“鲲鹏计划”校地合作专项,出资1000万元支持中国科大科技成果来芜转化应用,已有6个储备项目有望落地。落实“紫云英人才计划”,出台院士团队支持细则,对院士领衔的团队项目最高支持1亿元。成功举办院士论坛,市委市政府聘请10位院士为科技发展高级顾问。招引106个团队来芜参加路演评审,其中90个团队项目落地转化,较去年提升100%。团队招引经验做法入选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

四是实施创新园区建设行动,全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打造与“科大硅谷”相呼应的产业创新空间,拿出全市最优的山水人文地段,规划建设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高水平创新园区。开工建设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等首批十大创新园,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260亿元。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发攻关,布局建设55个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全面覆盖十大新兴产业。加快中国科大、西安电子科大等6家共建产业研究院建设,支持研究院围绕芜湖市产业技术需求与本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全市省级以上孵化载体累计已达53家,全域孵化生态正加速形成。

五是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赋能一产“两强一增”,选派科技特派员675名到村服务,实现行政村涉农社区服务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赋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围绕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头部企业攻坚发力、细分领域聚力突破。牵头制定出台《芜湖市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若干政策》,推动奇瑞汽车销量逆势上扬,再次刷新中国品牌乘用车“出海”记录。落实人工智能产业推进组牵头单位职责,建立市县(区)两级联动、产业专班协同等工作机制,成立市人工智能协会、组建人工智能产业专家库,支持“中国视谷”重点板块建设。全年在省“双招双引”平台新增项目229个,总投资1508.4亿元。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达到435亿元,同比增长12.1%。

六是实施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行动,服务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两为”主责,牢固树立“是科技部门也是经济部门”的职能定位,制定机关学习制度,推动全局上下进行了一场持续深入的“大学习”,逐步把科技系统干部职工培养成为懂产业、懂科技的行家里手。打造“科技夜校”学习平台,开展夜间集体学习23期,持续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科技前沿知识,体系化学习了《全球科技产业报告》《创新生态报告》《材料科学前沿报告》《芯片技术10讲等课程。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比武,开设“干部讲堂”,采取“领导带头、人人登台、轮流讲课”的方式,开展课堂轮讲14场次。制定全市科技部门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方案,全面摸清科技企业的生产、研发活动底数,找准差距、精准施策。组织开展“为科技创新作贡献、为科技人员办实事”走访服务活动,班子成员带队深入200余家企业送理论、送政策、解难题、听意见,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150余件。疫情防控期间,举办“科技创新云讲堂”等线上活动10余场,政策宣讲受众达10000余人。通过学思悟践,科技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和专业化水平焕新升级,市科技局荣获五年表彰一次“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年来,科技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科技创新体系和效能还不够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不够突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努力改进、扎实推进解决。